他向蒋介石表达了川军的支持,并承诺派遣40万士兵,提供300万壮丁,以及若干吨粮食资源,坚定表示愿意为抗战胜利、为国家存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1937年9月,成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,送别那些准备出川参战的川军将士们。
怀着抱死沙场、壮烈殉国的决心,川军用坚定的步伐踏上了前往抗日战场的道路。虽然他们穿着破旧的草鞋,背负着年久失修的枪支,但他们从未畏惧、毫不退缩。没有精良的装备,没有强大的后勤支援,没有厚实的军装,这些对他们而言都不是问题。只要血尚能流,只要双腿还可迈步,他们便不会轻言放弃。
数百万川军肩负着祖国的希望,带着仅有的简陋装备,远赴各大抗日战场,和装备精良、武器完备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。每当他们的弹药用尽时,便拿起大刀、枪托,甚至任何能对敌人造成伤害的工具继续拼杀,直到所有物资耗尽,最终用自己的身体来成为最后的防线。
川军出川抗战的首场战役,便是在淞沪会战中。面对敌人先进的武器,川军看似像是逃难的难民,缺乏最基本的现代化装备,但他们拥有着一股不怕死、敢于牺牲的精神。在日军的飞机和炮火疯狂轰炸下,他们依然毫不退缩,顶着空中的炸弹和枪林弹雨,用那不完善的武器向敌人开火。尽管川军在这场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,但他们的英勇奋战令人动容,展现了抗日将士的无畏精神。
战前,川军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并不好。由于长年参与内战,军纪松散,装备落后,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支军队能在抗日战场上立足。许多人甚至认为,川军很快就会因装备差、敌人强大而退却。即使民国政府在承诺提供资金、粮食和武器装备后,实际送到前线的却是寥寥无几,很多川军甚至只能依靠自己组织和修补草鞋、使用过时的枪支参与战斗。
但川军的决心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倒。他们纷纷自己筹集粮食、物资,缺少武器时便亲手制作或带上大刀,与敌人硬拼。战争的残酷让人无法回避,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,川军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牺牲来换取对敌的抵抗,越来越多的四川人前赴后继,奔赴战场。最终,连十几岁的孩子也背起了行囊,挺身而出,肩负起保卫家园的责任,四川几乎没有了青壮年。
川军总司令刘湘曾深情地说过:“过去我们战斗过许多次,屡屡败北,脸上不甚光彩,今天,我们将为国家捐躯,肩负起历史责任,怎能在后方苟安。”这不仅是刘湘的信念,更是整个四川的共同信念。于是,川军拼尽全力,投入这场为了民族存亡的抗日斗争。无论是送兵上前线,还是捉襟见肘地筹集粮食,他们都付出了全部努力。
川军出川参战的数量,达到了全国抗日总兵力的五分之一,意味着每五个士兵中,就有一个是四川人。川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,甚至全国阵亡的士兵中,五分之一也来自四川。因此,世人常言“无川不成军”,这句话深刻表达了四川人民在抗战中的关键作用。
川军参与的抗日战役众多,从淞沪会战到抗日战场的每个角落,都可以看到川军的身影。尽管艰苦的条件和敌人的猛烈攻势让他们数次面临死亡威胁,但他们始终义无反顾,坚守着自己的岗位。川军的精神最终赢得了全国的尊重和崇敬,他们的英勇事迹也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被传颂,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篇章。
在今天的中国,川军的事迹依旧被铭记。每一寸土地上,都有无数的英雄为国家捧心流血,他们有的名字我们知晓,有的则始终默默无闻。无论他们的名字是否被记住,他们的牺牲都值得我们永远铭刻。正是因为无数英勇将士的血与泪,才有了今天的安宁与幸福生活。我们每个人都应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岁月,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